原标题:故宫六百年鉴赏|名迹里的皑皑白雪与众生百态
雪终于来了。
近日,不少地区粉妆玉砌,恍如画卷,甚至,上海也飘起了短暂的雪花——虽未真正留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皑皑白雪,在中国文化与书画中一直有着独有的地位与审美。
历代擅长雪景山水的画家不胜枚举,宋以前的画家中,如顾恺之、王维等都擅画雪景,但罕有作品传世。至宋代李成、范宽、郭熙皆擅绘雪景,明清以来,擅绘雪景者更代不乏人。下雪之际,“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故宫六百年鉴赏”系列本期整理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历代名家笔下的雪景百态,有雪中一无所获的渔翁,也有雪地艰难缓行的旅人;有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还有雄伟挺拔的积雪峰峦;有低头啮雪的双峰骆驼,更有相互依偎的㶉鶒、寒波嬉戏的鸳鸯……
瘦西湖雪意
雪中渔翁
1074年,苏轼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到任时正值寒冬大雪,他写下了两句诗词:“渔蓑句好应须画,柳絮才高不道盐。”后半句指的是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前半句对应的却是一首今天不那么有名的七言绝句——郑谷的《雪中偶题》: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大雪纷纷,乱飘进僧舍,在茶炉口升腾起的热气里融化;密洒入歌楼,消解了客人正发作的酒力。朝窗外望去,天地苍茫,唯见一个披蓑戴笠的渔人冒雪从江上归来,正可入画。《雪中偶题》完成后,一名叫段赞善的根据郑谷的诗意精心绘制了一幅小品并送给郑谷。那幅画被北宋的郭若虚以《雪诗图》命名记录在《图画见闻志》里,之后的文献中没有再出现它的名字。不过,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这样一幅画作——五代《雪渔图》轴。
五代 《雪渔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雪渔图》本是一幅记录在《石渠宝笈》里的五代无名的作品。此前学者认为它出自郑谷《雪中偶题》的诗意,是五代、宋初人根据段赞善的原本临摹而成,为之命名“雪渔图”。画里是一个大雪天:江岸丛竹被积雪压得朝下低垂,雪竹不用留白,而以白粉加涂,别有积雪浑厚之感。对岸也笼罩在一片灰白的雪色中。立于岸边的渔翁,缩颈掩口,笠帽蓑衣满是雪花,不禁有刺骨寒意袭来。更惨的是,除了鱼竿以外,他两手空空。眉毛囧成八字,眼中透露出无可奈何的倦意。
此类风雪交加天气下的苦寒之色在五代南唐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卷中亦有描绘,只是后者虽是纪实,却也有理想化的成分。《江行初雪图》为现存最可信的五代南唐画迹之一,上有传为李后主的题识,指明作者为画院画家赵干。全画描绘南方江边行旅所见渔人生活,时瑞雪初降,萧瑟之中仍可见庶民活动的和乐勤奋。本卷原为金章宗收藏。1329年由奎章阁诸臣共同呈进,文宗并在幅中亲书神品上的评第。他的品题表示宫廷对中原传统的收纳,也形塑着自己的艺术帝王形象。
南唐 赵幹 《江行初雪》(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